三月的最后一天,大家都在盘点。
有啥可记录的呢?每一天都像上了发条,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不能让任务滚雪球。虱子多了不怕咬,大的多消灭一会儿,小的一巴掌拍死就是了。
好在还有书读,还有难觅的好书读。
半个月前,冷老师在群里扔出一本书的链接,郑重推荐给大家。
推荐语是“如果 2025 年只读一本与儿童文学有关的书,这本书就够了,把书中提到的绘本,能够找到的都找到,对照着精读。如果再加上原版的,一起读,更不得了。”
纷纷下单。
子今老师的速度最快,书中的19本凯迪克金奖绘本也一并收齐,顺便还拟了个共读计划。
好久没这么热血沸腾了,为了一本还未谋面的书,为了和一群读书高手共读。每一期一年级共读开始之前的聊书备课,也是这样虔诚地期待,大家一起把一本绘本聊上几个小时。
收到书,先看目录。
书中解读的19本绘本均为凯迪克金奖绘本,获奖时间为1938——1959年。说老实话,在这其中自己看过的绘本很少,最熟悉的是《小房子》。
先读了这篇。
开篇就写到《小房子》是属于“田园牧歌”式的文学,以“小房子”代表的田园超脱了时间,在变换不定的尘世中,却拥有一份恒定的安详。
也许是当下这种不算太糟糕却也说不上有多好的生活样态,在缓缓地无声无息地侵蚀着内心,在之前每一次翻看这本绘本时,总会觉得有被击中的地方,也仅仅以为是有关环境和自然的隐喻。
在作者的解读中,“小房子”的意象还是一曲挽歌。
当它所处的环境成了城市,在高速运转和变化的新“田园”中,小房子就像被时代抛弃的旧物,溃败不堪。
但它仍然有着象征牧歌文学的精神,所以,小房子在斗转星移中,又回到了从前,或者是,回不去的从前。
这是否只是一个神话呢?在最后一个跨页的画面中,“小房子仿佛古早牧歌里的主角,历尽尘劫后获得重生并升入天堂,神明般地拥有光晕”。
绘本当然不只是这么简单。文中对《小房子》的图像脚本的分析,融合了文字、绘画和设计三个维度,且放在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大背景下,令人惊叹。
原来,《小房子》中弯曲的文字排列,是工美运动设计师惯常运用的元素,意指田园精神的绵绵若存。而封面上,徽章式的圆形团被一圈小花包裹,也在暗示着作者亲近自然的态度。
原来,《小房子》是最早将文字作为视觉设计元素加入页面的绘本之一。
原来,哪些不同的版本,专业与否,优劣高下之显,到底在哪里,才能咂摸出一点来。
这还不算完。
如果只解读到这里,可能还是在“术”的层面,接下来一部分是从《小房子》表现出的一种“固执”的对古典美学的坚持方面去解读,读这本绘本,读这本评论集,更辽阔的空间正在逐层铺展开来。
作者在九千字的后记中写“希望借这篇文章将一脉艺术创作者、思潮引领者还原为立体丰满的‘人’,并思考它对当下时代的意义。”
果然如冷老师所说,对照着每一篇中所写的绘本,再细读这一篇,妙极了。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读一篇,读一本。
四月来了,期待共读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