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明文不好教。
一是因为说明文和故事、童话等文体相比较,显得枯燥,二是说明文的对象往往是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,说明方法不易理解。
说明文的教学,重点一般都放在了教说明方法上。流程通常都是先找到说明性的句子,再展开交流讨论,最后归纳出说明方法的名称,以及用这种方法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。
一篇说明文,归纳出几种说明方法,要求学生记住名称,并能分析判断出某处用的是哪种说明方法,就算教完了。
但,从完成说明文的阅读理解题目,以及写说明文这两个方面来看,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并不理想。
五上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,目标指向很明确——“搜集资料,用恰当的说明方法,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。”
也就是学写说明类文章。
写之前,当然要先读说明文,从课文和例文中习得说明方法,才能学会运用。
单元编排了两篇课文,和两篇习作例文。
习作单元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(这个单元就是说明方法),习作例文的作用是提供范例,让学生继续体会写法,最后在单元习作中运用方法进行实践。
在《太阳》一课的教学中,老师通过梳理前三段,基本就归纳出常用的说明方法:列数字、举例子、打比方、做比较。
学生也能很快说出哪一个句子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,说明了太阳的什么特点。
但是,这样就够了吗?
学习说明方法,最终是为了学会运用。怎样才能让学生会用?除了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
也就是不但知道用了什么说明方法,还要知道为什么用这种说明方法。
还是以《太阳》这篇课文为例。
如“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”这句,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。
老师在教学时,用了“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”这个句子来对比学习,让学生发现列数字就能说明得更准确。
那么,是不是可以继续让学生思考:为什么这里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?
这个句子说明的是太阳第一个特点:远。
这一处是课文出现的第一个说明方法。
课后练习要求为“体会这样写的好处”,那就先让学生说说好在哪里?学生一般都会回答“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太阳离我们有多远”。
继续想:是怎么说明清楚的?列数字。
再来看列出的数字——“一亿五千万千米”,这个数字有什么特点?学生就能发现,非常大,单位都上“亿”了,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少用到的。
再看后面表示举例的单位是“千米”,也就是“公里”,这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概念的。所以,这里列出的数字因为如此大,用来说明的又是距离,带给我们的冲击感是很强的,就对“远”这个特点有了深刻的第一印象。
再引导学生讨论:如果是说明“近”呢?可以用列数字的方法吗?
比如:我家就住在学校旁边,不过三十米远。
这时,学生可能会质疑:“三十米”并不一定就会让人感到“近”。
好,再看课文,并不是只用列数字就说明清楚“远”了,而是继续用了举例子:到太阳上去,如果步行,要走多少年,如果坐飞机,要飞多少年等。
这是更进一步把“远”的特点说明清楚,因为“一亿五千万千米”这个数字虽然大,但对学生来说太过抽象,这个距离到底远到什么程度?可能学生也只是“哇”一声,并不会有具体的概念。
再通过举例子,学生就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到是如此“远”的距离。
教学中,老师问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:“为什么这里用‘步行’和‘坐飞机’举例子?为什么不举‘坐高铁’‘坐轮船’等例子?”
学生说因为“步行”和“坐飞机”更贴近生活,老师表示肯定。
这里其实也没有完全梳理清楚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,应该举什么例子呢?要说贴近生活,更应该是开汽车,毕竟坐飞机是日常出行中最少用到的(特定人群除外)。这里举这两个例子,其实是从我们的出行方式中,选择了最慢和最快的两种,从两个最极端的角度来感受“远”。
举步行的例子,强调了“日夜不停地走”,这是一种选择,读了这句,我们肯定会想,用最快的交通工具呢?那就是“坐飞机”了,如果有学生想到“坐火箭”等,就可以通过交流让大家知道这是不能算在日常交通工具中的。
这样探讨,就知道举例子应该举最有代表性、让人一听就明白的例子。
再回头来练习说明“近”的句子,让学生在列数字的基础上,再补充举例子的方法,进一步说明。
比如:我家就住在学校旁边,不过三十米远。就是听到预备铃声响起,再从家里去学校,都能来得及。
再比如“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”这个句子,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,重点探讨“作比较”这种方法。
引导学生思考:这里只列数字说明可以吗?除了作比较,还可以用其它说明方法吗?如果用其他事物作比较呢?
说明太阳的大,如果也像说明远一样,给出具体的数字,可以吗?通过查找资料,发现太阳的体积只能用公式来表示,对小学生来说,没法理解,所以不适合列出来。
如果用举例子或打比方呢?虽然我们对太阳很熟悉,但生活中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它,所以,也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例子和恰当的比方。
为什么用地球作比较呢?虽然我们也并不清楚地球到底有多大,但地球上有多少人、有多少大海和高山等,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,“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”就能有比较具象的体会。
可以让学生讨论,还可以用什么事物来比较?比如用其他行星呢?木星、火星等有多大,我们根本没有概念,也就无法理解和太阳作比较的效果。换成熟悉的事物呢?篮球、足球?和太阳简直没有可比性,也无法感知。
这里,还可以继续进行类比的作比较,如“太阳和地球”就像“在一间教室里放一个乒乓球”那样,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。
由此得知,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,应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事物,并且有相似性和可比性。
再比如体会说明文的表述严谨,在《太阳》和习作例文《鲸》中都有很多处:“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”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”“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抵得上一个太阳”“……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,约十八米长……”等。
在教学中,老师在学生的习作片段中指出其中一句“植物角有十五盆植物”,问学生:“这么准确吗?正好是十五盆?”,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说明文的不确定语言,正是表述严谨的体现,可以改成“植物角约有十五盆植物”。
这里就会让学生产生误解:说明文都应该是不准确的表述。
需要分析课文中的这几个句子,让学生思考:什么情况需要用不确定的语言来说明?什么情况可以用确定的语言?
太阳离我们的距离、步行到太阳的时间、地球和太阳的比较、鲸的重量和长度,这些是没有办法获得精确数字的,所以用不明确的词语,反而更增加了准确性。
而植物角的植物数量,有没有办法得到准确数字?应该是可以的。数一数,十五盆,就很准确。
教学说明文,除了从课文中学习说明方法,体会运用的好处,更需要让学生通过比较、实践,去发现每一种说明方法适切的用法。
如果只困囿于了解说明方法之中,那么,学生可能是习得一堆方法,却还是不会写说明文。
就好比拿了一堆工具,还是不会造船。
观察船,了解船,并且知道哪里应该用榫头,哪里必须用铆钉,再自己动手不断敲打,才能造出可以下水的船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