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师频道 > 老师,你为什么接不住学生的话?

老师,你为什么接不住学生的话?

2025年05月14日 11:20:59 来源:网校空间 访问量:14

听一年级的课,最有意思的就是听师生怎样对话。

一年级孩子小,很难把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,课堂上的发言一般分这样几种情况:

1.学生说得又对又清楚,简直就是老师心中的答案模版,老师会立刻提高分贝,兴奋之情溢于言表,不但自己毫不吝啬夸奖,还让全班一起鼓掌。

2.学生答得基本正确,就是说得有点啰嗦或颠三倒四,老师也会给予肯定和表扬,再帮孩子把正确答案归纳出来重复说一遍,好让其他学生加深印象。

3.学生说了半天,好不容易听到一个挨上边的词,老师立刻抓住,然后就代替孩子回答:“哦,我知道你的意思了……”,自说自话后,表扬一脸懵圈的孩子,就算回答对了。

4.学生磕磕巴巴说不出来,或干脆一言不发,老师诱来诱去也没能启发成功,只能评价“你还没想好,等会儿想好了再回答”,或是“请一个同学帮帮你”,或直接把答案告诉大家。

不管是哪种情况,教师都是主导整个对话过程的,学生是被“回答”、被“评价”、“被帮助”、“被安慰”

如果细细分析,有很多对话,其实是因为教师没有接住孩子的回答(提问),只能草草结束,类似于“把天聊死”了。

片段一:

学习生字,教师让学生说自己认识生字的方法。

生:我会用归类识字法。我的名字中有个字和“洁”都有三点水。

师:你真会观察,很棒!

分析:这是一次课堂上的无效对话。表面上看,孩子说清楚了自己怎么识字的,教师的评价肯定了学生“观察细致”的特点,用了正面激励。

但是,教师一下子就结束了对话,错过了真正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的好机会。每次听到这样的戛然而止的对话,就恨不能摁下倒带键,对老师大喊:“继续追问啊!”

可以问:“哇,你真厉害!请你把名字中这个三点水的字写在黑板上好吗?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用这个字来起名?”

如果孩子能说得出名字的来历,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,如果说不出也没关系,继续问:“你名字中这个字和生字‘洁’都有三点水,你知道为什么吗?”

如果这个学生说不出来,还可以请其他学生说,引导发现含有“三点水”的字在含义上的关联性。接着再问:“你觉得‘洁’为什么要用三点水呢?能用‘洁’组个词吗?”,通过理解“整洁”“洁净”“清洁”等词语的意思,把这个生字学通学透。

片段二:

教学《热爱中国共产党》,读了课题,教师让学生提问题。

生:为什么是“热爱”,不是“喜欢”?

师:你问得很好,等一下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再来看。

分析:这是一次没有下文的对话。这两个词的比较是教学环节中有,但不是在这个地方,教师就忽略掉,因为没有按照自己的设计走。

这个孩子对文字是有非常敏锐的感觉的,但是很可惜,这种敏锐可能会在这样的课堂对话中,慢慢变迟钝。

教师可以追问:“你为什么注意到这两个词呢?”

学生可能会说是读了课文,发现前两句用的是“喜欢”,最后一句用的是“热爱”。

再问:“这两个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?”

接着,就可以进行词语对比的教学了,水到渠成。

片段三:

教学《我多想去看看》,同样是对课题提出疑问的教学环节,前几个学生问的是“谁想去看看?去看什么?去哪里看?”,正好符合教师的预设,能顺利引入课文学习。

一年级孩子很积极,还有很多举手的,教师继续请同学提问。

生:多想去看看,是有什么稀奇的东西吗?

师:你问得很好。

分析:这又是一次让人扼腕叹息的对话。教师在前面环节设置了先读“我想去看看”,再读“我多想去看看”,指导读出“多想”的重音,意在引导学生理解“多想去看看”的期待程度。

很明显,这个孩子的问题已经精准地抓住了“多想去看看”的表达核心,是啊,到底是怎样“稀奇”的东西,才会让人“多想”去看呢?

如果这里老师追问:“为什么你觉得是有什么稀奇的东西呢?”

引导学生说出如果是常见的、普通的,就不能体现出那种强烈期待的心情。

那么,再继续问:“你有‘多想去看看’的心情吗?想去看什么?”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,体会到“多想看”的东西是对自己来说非常向往的、渴望的、有特别意义的等。

这样,再学习课文里两个孩子的心愿,就能理解对天山的孩子来说,“去北京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”是非常向往、渴望、有特别意义的,所以“多想去看看”;对北京的孩子来说,天山的风景和洁白的雪莲是从来没有见到过的、非常特别的,所以“多想去看看”

片段四:

教学《热爱中国共产党》,读到“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,我们在党的怀抱里幸福成长”这句,教师让学生思考:“我们”指的是谁?

学生有的回答是“每一个人”,有的回答是“中国人”,这时,有个孩子这样回答——

生:“我们”是指未成年人,小孩。

师:你说得很对,“我们”是指少年儿童,来,再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。

分析:这是一次消解了孩子精彩思考的对话。看起来这个孩子说出了老师想要的答案,老师及时肯定,并给出了答案,但这里的思维含量为 0

应该追问:“你为什么觉得这里的‘我们’是指小孩呀?”

且先听听孩子怎么说,再引导大家发现这句中的“成长”一词,谁在党的怀抱里幸福成长?是孩子,是祖国的花朵,是未来的希望。

找到词语之间的联系,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。只告诉答案,对学生来说是“开盲盒”,为什么说对,为什么答错,一概不知

听课记录上,还有很多处标记着“再问!”“追问!”,实在是觉得太过可惜。

课堂上有预设,更应该有生成。

生成在哪里?在教师对课文的深入解读里,才能跳出窠臼和既定教学设计的桎梏;在明晰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里,不是为了“质疑”而“质疑”,为了“说方法”而“说方法”;在教师真正倾听儿童的语言里,不是浮于表层的夸赞和表扬,而是要激活彼此的思维,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对话。

从每节课去开始反思吧:今天,我有几次没接住孩子的话?

编辑:曹淑花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教说明方法,不能只是教说明方法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宁武县东关小学校 特此声明。
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联系地址: 宁武县后河街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