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师频道 > 我对“孩子爱打游戏”这件事有了新的认知

我对“孩子爱打游戏”这件事有了新的认知

2025年05月14日 11:15:11 来源:网校空间 访问量:7

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下面这样的桥段。


爸爸妈妈下班回家,打开家门,正好看到孩子在打游戏。家长脸色一变,勃然大怒:“你怎么又在打游戏?天天就知道打游戏,怎么又不学习?作业写完了吗?”孩子一听,就不乐意了,梗着脖子争辩说:“我哪里有天天打!我刚写完作业,想玩一会儿游戏,碰巧你们就回来了。”


这样的说辞,父母多半是不会相信的。他们心想:“这孩子真是不让人省心,只要大人不在家,就没有一点儿自控能力,偷偷在家打游戏,而且被抓现行还学会狡辩和撒谎了!这可怎么得了?天天就知道打游戏,玩物丧志,学习怎么办?完了完了,这样下去这孩子就完蛋了!”


而孩子呢?被父母冤枉、误解不说,还被扣上一顶大帽子,心里肯定不服气,小的时候可能还会委屈得直哭,倘若大一点了,可能索性直接闷在心里,懒得争辩了。他们觉得,反正父母已经形成了一个惯性逻辑,固执地认为,只要看到孩子在做跟娱乐沾边的事情就是没在学习,学习成绩就会受到影响。家长把学习与娱乐放松活动对立起来,反而让孩子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。


我曾经开玩笑地跟妈妈说,只有被父母看见的学习才算是“在学习”。这种情景在很多家庭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,其共同点在于,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有着“灾难化”的解读、推测和认知,认为行为 A 就会导致结果 B,而且只会一直往坏的方向发展,因此必须进行干预和管束。


就拿打游戏为例,实际上,打游戏与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构成因果关系,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是在时间和精力投放上的平衡问题。


我的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。


单从我的履历看,很多人以为我从小一定是个“学霸”,学习非常努力,一定不会利用大块的时间玩游戏。


然而,身边熟悉我的同学和朋友都知道,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游戏忠实玩家。我的父母就是最好的见证人。


我是一位有着9年《王者荣耀》游戏经验的老玩家。在高中三年,几乎每天晚上我的房间里都会传来打游戏的声音。爸爸妈妈只要推开我的房门,就能看到我正拿着手机打游戏,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打游戏的姿势:坐着、躺着、窝着、靠着、站着。爸爸妈妈也曾疑惑:在我每天放学回家后,似乎也没见我花多少时间写作业、温习功课,感觉吃完晚饭后,我就回房间开始打游戏,直到洗澡睡觉。那我到底是在什么时间写作业的呢?又是如何兼顾学业的呢?


实话实说,在高中时期,有段时间我的确挺沉迷打游戏的。除了上学,但凡有课外的休闲时间,我几乎都会用来玩游戏。“争分夺秒”和“认真努力”这两个词似乎在打游戏这件事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爸爸妈妈自然感到担忧,怕我过于沉迷游戏,甚至产生网瘾,身心健康和学业受到影响。但同时,他们也观察到,尽管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游戏上,但学习效率并没有受到影响,成绩保持得还不错,这侧面说明了我并没有一味地沉迷游戏而忽视了学业,我是有能力兼顾好学习和娱乐的。于是,他们选择先不插手,继续观望,给我足够的自由。他们心里想,随着学业压力增大、申请季的逼近,我或许就不会花大量的时间玩游戏了。


谁知直到高三,我每天仍然会花不少时间在打游戏上,并且所用时间毫无减少的迹象。这时,爸爸妈妈开始变得有些着急了。游戏确实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加上高三阶段的学业压力很大,我还要准备申请大学,所以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、非常紧张,恨不得一分钟当成两分钟用。看到我还要挤出那么多的时间去打游戏,任谁看了都得忧心忡忡。


爸爸妈妈终于坐不住了,开始采取行动。


不过,他们没有直截了当地跟我说“以后不准玩游戏了”,或是简单粗暴地没收我的游戏设备,而是决定先跟我谈一谈。


爸爸妈妈认为,管得了一时,管不了一世。他们的出发点是,在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,教会我作为独立个体,要完全对自己的生活负责。他们希望我以自己的思考为起点,意识到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时间规划,适当控制和减少打游戏的时间。


他们采取的第一步是,了解我的真实想法


在担心我的同时,爸爸妈妈也非常好奇,并带有不小的疑惑:我玩的到底是什么游戏?玩游戏的动机是什么?为什么我能如此执着地坚持每天都玩,还一玩就能专注地玩两三个小时?他们能感受到我从游戏中收获的快乐和满足感是巨大的,这种愉悦的情绪甚至能感染到他们。那么,这种快乐和满足感到底是来自游戏本身,还是来自游戏之外的其他因素呢?


读到这里的家长们,如果你们在孩子玩游戏这件事情上也有担忧,或是已经开始干预和管控,不妨花些时间问问自己,对于前述问题,你们知道答案吗?你们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多少呢?


一个周日的下午,我们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,边喝茶边吃水果,在轻松但比较正式的氛围中,我们开始讨论打游戏这件事。爸爸妈妈先是诚恳、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对我的现状的担忧。一方面是考虑我的学习,另一方面是担心我的身体。妈妈首先表态,她和爸爸并不是要阻止我玩游戏,而是想更深入地了解我的想法,想知道打游戏这件事情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体验,以及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何在。


听完妈妈的话,我先对她的担忧表示理解。同时,我的大脑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回顾和反思模式,跟随着爸爸妈妈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观察和忧虑。从他人的视角来看,我确实有时候玩起游戏来有点儿不管不顾,以至于吃饭、睡觉和学习都被我抛到脑后。


接着,我向爸爸妈妈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在玩的游戏《王者荣耀》:它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游戏,采取的是什么玩法,有哪些特殊规则,每次玩大概要花多少时间,等等。介绍完毕,我就开始步入正题,告诉他们我为什么如此喜欢玩这款游戏。


当年出于对身体的考虑,我从公立中学转到现在就读的这所私立国际学校。同时,我也经历了搬家,跟之前经常一起玩的好兄弟、好同学分开了。我们各自进入不同的高中,平日里大家不在一个学校,没有机会交流。在学业压力日益增加的高中阶段,我们更没有时间组织线下的聚会,而线上游戏恰好可以把大家隔空聚集到一起。每天一有空,我们就一起上线组队,一边在游戏里过关斩将,一边交流一下感情,聊聊彼此的生活、学习和未来计划。在吐槽和开玩笑的同时,我们顺便释放了压力。吸引我的不是游戏的玩法或游戏设计有多么高端,而是我可以通过这个游戏和昔日的那些好友相聚在一起,仿佛找回了小学时一起玩耍所带来的那种纯粹的快乐。这是我如此热爱这款游戏的第一大原因——我渴望与我信任的同龄人联结。


第二个原因是,我在这款游戏里收获了一种实现个人追求的成就感。《王者荣耀》是一款多人在线竞技类游戏,里面的玩法以竞技对战为主,每一个赛季都会有角色的战力数值和段位的排名,它们是玩家实力的证明。当时高中的我打这个游戏算是小有天赋,有几个角色我甚至玩到了能拿市级排名的水平,其中有两个角色甚至在广东省有排名。


这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公平竞争取得的成绩让我感到非常自豪,而这种荣誉所带来的成就感,跟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的成就感相比是非常不同的。


但是,在打游戏的过程中,我也不是每次都能顺利地取得好成绩。在打某个阶段的时候,我也会遇到瓶颈与挑战。尽管绞尽脑汁、想尽各种办法,我也无法突破和提升,这时也会陷入迷茫和焦虑中,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才能让自己的表现更好。但是,这样的困境并不会让我就此放弃,因为有伙伴的支持,我们一起讨论战术,不断尝试,最终战胜了困难。随着实力和段位的提升,看到自己的名次在排行榜上一点点地提升,我感受到的那种快乐真的无法用言语表达。从这个角度看,这款游戏能够极大地满足我内心的某种渴望,这是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难以轻易取代的。


听到这里,妈妈立即补充说:“明白了,它契合了你的挑战动机。”


之后,爸爸妈妈追问了一些他们内心深处感到疑惑的问题。比如,为什么一局游戏的过程中不能暂停?有时突然喊我做某件事,我嘴上说着“等一会儿、等一会儿”,结果等了十几分钟,也不见人影。就不能先暂停一下,然后继续打吗?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,很多的孩子也被问过这样的问题。那么为什么正在打的游戏不能暂停?


我回答道:“首先,不打游戏的人可能永远无法理解,正在和队友‘开黑’时突然掉线会有多么可怕。不光是自己的积分和排名会受影响,连队友的积分和排名也会受影响。在《王者荣耀》这个游戏里,每一局有10个人参与对战,双方各5人。如果我在中途退出,那就违背了基本的‘契约精神’,对剩下的9个人是非常不公平的,所以我需要顾及我的队友。”


“其次,与我一起玩游戏的通常都是我熟悉的朋友和同学。一旦我这边掉线,就会影响小队的战绩。他们就会问:‘你怎么掉线了?怎么突然抛下我们不管了?’偶尔一两次因为网络问题或者突发急事掉线,还可以被理解,但如果经常这样,就会影响我在社交群里的形象。他们会认为我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,跟我打游戏只会拖他们后腿。明明能赢的游戏,最后却因为少了一个人输了,以后他们就不愿意再找我玩游戏了,那对我而言损失就太大了!”


或许很多父母都没有想到,玩个游戏而已,还能和孩子的朋友圈、社交圈产生紧密联系。或许孩子平时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,向父母解释这背后的种种关系。其实,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契机——父母和孩子都放下担子,坐下来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,开启一场不带有任何针对性情绪的谈话,说说各自关心的问题,给予彼此解释的机会,同时,为找到解决方案提供足够的空间。


听了我的解释,爸爸妈妈的脸上有了释然的表情,因为他们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不能随意退出游戏了。既然父母那么尊重我,我也需要照顾他们的感受。毕竟我已经步入高三,他们的顾虑和担心也不无道理。于是,我们决定,针对玩游戏这个事情,共同商讨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,让我在不影响学习和休息的前提下,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。


我们约定,每天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后,我就可以自由支配剩余的时间。无论是听音乐、看书还是打游戏,父母都不会干涉。同时,我要保证在每一次的考试中,考试成绩保持稳定,不会波动太大。为了保证我有充足的休息时间,这段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——晚上10点半必须结束游戏,关灯上床休息。方案制定好后,我们就开始正式执行了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,我们再也没有因为游戏发生争执和冲突,每个人都遵守着约定。


直到有天晚上,我写完作业时已经是9点半了,看到距离睡觉时间还有一个小时,我就迫不及待地约上朋友玩了几局游戏。临近10点半,本以为最后这局很快就能结束,却不料战况十分焦灼,竟然打了许久还没打完,以至于妈妈来敲门时,我都无暇给她开门,只能叫妈妈自己开门进来,等我一下。看到妈妈进来,我就知道约定的休息时间到了,我该放下手机去睡觉了。但这局游戏已经打了这么久,每个人都很不容易,眼看胜利近在咫尺,就剩下最后几分钟了。如果这个时候,让我丢下队友去睡觉,害得队员的整场努力都白费,不得不“吞下”一场失败,对我而言,实在是难以做到。


这个时候,我也来不及跟妈妈详细解释,头也没抬地直接说:“我打完这局就去睡觉!”说话间,我手上的操作依然没停。妈妈见状,什么也没说,只是默默地站在一边看着我打完这局游戏。


过了几分钟,游戏终于结束了,我们赢了,大家开心极了。我飞快地关掉手机,将它扔到一旁,态度特别诚恳又难掩内心喜悦地向妈妈承认错误:“妈妈,我今天没有遵守约定,准时上床睡觉。这是个意外,我确实没有料到这局游戏会进行这么久,超过了平时预期的时间。我知道这样不对,违反了契约,我下次一定注意。”


说完之后,我心里有些忐忑,害怕妈妈借机“毁约”,不让我晚上继续打游戏了。然而,妈妈只是笑了笑,轻描淡写地说:“哦,祝贺你们赢了,一群小朋友还挺能耐的嘛!没关系,上次你跟妈妈讲过,群体游戏一旦开始了,中途就不好退出了,所以你肯定要跟你的朋友打完这一局的。妈妈知道的,中途退出对大家的影响都非常大,而且你说了只需要几分钟,妈妈相信你办事心里有数。所以,就等着你结束游戏。那现在可以睡觉了吗?”


听完妈妈的话,我的心里涌上一股感激之情,同时也感到有些内疚。接着,妈妈又说:“其实像这种情况,下一次完全可以避免。你可以做出更好的时间规划,早点儿写完作业,早一点儿和朋友们打游戏,这样就能非常从容地享受玩游戏的时光。如果确实当天功课比较多,时间比较晚了,那就见好就收,快到10点就不要开新游戏了。可以和朋友们聊聊天,切磋下游戏技术,然后到时间就准备睡觉,这样就不会发生中途退出的情况。你既能和朋友保持联络、交流感情,又不会影响你的休息。你觉得是不是更合适呢?”


这时我发现,妈妈的考虑不仅顾及了我的朋友的感受,也照顾了我的身体和学习,但她又不是一味地强调学习。我很痛快地接受了她的建议。第二天,我就按照妈妈的建议主动调整了时间规划。在之后的日子里,每次遇到类似的情况,我都会尽可能地提前做好规划,把学习、娱乐和休息安排得更加有条理,不为自己“制造”匆忙和混乱。多次实践之后,我发现自己的时间管理和规划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,这不局限于打游戏这件事,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特别是进入大学以后,平衡繁重的学业和个人生活需要这样的能力。


以上就是发生在我和父母之间的真实故事。通过这个故事,我想表达以下3点。


首先,当父母在生活中观察到孩子的一些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,或者违背了自己的要求时,应当有意识地避免陷入“灾难化认知”。孩子的行为“不符合期待”不等于孩子一定会“往坏的方向发展”。


家长通常会自定义一连串的反应,比如,孩子打了两个小时的游戏,就可能导致考试成绩不好,成绩不好就会影响升学;如果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就会影响找工作,孩子将来可能就不能养活自己,过上有品质的生活,甚至没法获得幸福……家长如同施展催眠术一样,把这样的信念和认知,通过一次、两次、三次的唠叨,灌输给了孩子。


但是,打游戏并不代表学习就肯定搞不好,事情的逻辑不是这样的。这种“灾难化认知”反而容易给孩子带来焦虑和恐惧,使其丧失理性和自信心,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。他们的行为举止也会更加“躲躲藏藏”,生怕被父母看见并被“善意地揣测”。越是得不到的东西,孩子就越想得到,就会把大量的心思花在跟父母斗智斗勇、争取更多打游戏的机会上。如此一来,孩子的心思才真的是被游戏“牵”走了。


第二,不要仅凭一次偶然事件或一个表面现象,就草率地下结论。


比如,本节前面的那个故事中,父母回家看到孩子在打游戏,就认定孩子一直在打游戏,于是不分青红皂白,劈头盖脸地一顿责备,但实际上孩子可能已经完成了作业。明明在学习的时候很认真,却被父母误会,并且上纲上线地批评为“光知道玩,不知道学习”,这种不被信任和对人格的贬损,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,甚至可能激发过激的行为,比如出于报复心理,孩子可能不爱学习或不想好好学习了。这就是将学习放在了玩耍和快乐的对立面。  


第三,任何好的关系,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。


亲子关系更是如此。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确实非常担忧,那就和孩子坦诚地谈一谈,把自己的顾虑和担心说出来,做一个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家长。当父母愿意坦诚地和孩子沟通自己的想法时,孩子自然会更愿意向父母展露自己的内心。


这里有个关键点是,沟通的动机不是为了按照父母的意思改造孩子,而是为了更了解孩子,更妥当地支持孩子。


最后,我还有几句话想对所有的孩子说。


我坚信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,只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未必正确,或者未必“中你下怀”。尽量不要因为父母不够恰当的表达方式,就连同他们的爱子之心一并否定。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并没有错,有时需要我们反思:我们有没有做出让父母感到不安心的行为?如果有,我们可以做怎样的调整呢?如果孩子能多体谅父母的担忧,父母自然会更多地理解孩子。

编辑:曹淑花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宁武县东关小学校 特此声明。
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联系地址: 宁武县后河街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